
工作指引乃根據課程發展議會2024年編訂的《小學教育課程指引》以及2014年編訂的《基礎教育課程指引─各盡所能‧發揮所長﹝小一至中三﹞》分冊八「有效益的家課─鞏固學習、加強理解、建構知識」制定。工作指引建基於對教育的信念,相信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及具有學習的能力,教師須培養學生多元智能、讓學生發揮潛能。
評估是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、測驗、考試等方式,收集學生知識、能力、價值觀和態度等各方面的學習顯證。建立清晰的學習評估政策,持續性評估與總結性評估並重,並引入多元化家課及評估模式,使能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,達致以評估促進學習的長遠目標。
3.1 評估讓學生:了解自己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;知悉下一步要達成的目標,及考慮如何能做到最好;根據教師及其他評估者的回饋,改善學習。
3.2 評估讓教師和學校:診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難,從而反思協助學生作出改善的方法;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,使他們知道如何改善學習;檢視及修訂有關的學習目標、對學生的期望、課程設計及內容、教學策略及活動,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,從而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;評定學生在特定範圍的學業水平及把學生評級,進行適切的教學策略。
3.4 評估讓家長:了解子女在學習上的長處和短處;考慮如何協助子女改善學習及對子女有合理的期望。
4.1 依據《小學教育課程指引》(2024)建議,「教師緊扣學習目標和其他學習活動,以學生整體學習時間(學時)的概念,布置課堂內外的課業,讓課業達致促進學生學習的果效。」
4.2 配合校本整體課程發展推行。
4.3 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,通過簡單的評估、有效的提問、學生行為和觀察學生日常表現等,獲取即時的回饋,使學生更能掌握所學的重點。
4.4 評估政策須具持續性,平衡兼顧進展性評估及總結性評估:
教師根據評估目的、學習目標和過程,設計合適的多元化的評估方式。
4.5 教師透過進展性評估向學生提供有效的回饋,以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,而在評估中提供有效的回饋,比分數對學生學習更有成效。
4.6 師生共同決定如何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。
4.7 訂定校內策略,協助教師逐步改進評估實施方式
|
發展項目 |
評估形式及重點 |
記錄、報告及回饋形式 |
參與者 |
|
在學科的學與教中培養共通能力 |
進展性評估: -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多發問 -在課堂上及評估中多問開放式問題 -在課堂上,加強小組活動,如討論、合作學習等 |
-於共同備課時加入進展性評估的討論,例如:有效的提問、開放式問題、小組活動、數學實作題、時事評論、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表現等 -於課堂上多鼓勵學生發問 -於課堂上多問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 -於課堂上加強小組活動 -於共備觀課中重點觀察小組活動、溝通能力、協作能力及提問技巧 |
-教師 -學生 -家長 |
|
各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 |
進展性評估: -回饋學與教
|
-在每一課或每個單元結束前進行進展性評估,例如:默書、評估課業、單元評估或小測 -中英文科任互相協商默書日期,避免學生於同一週次進行兩科默書 -多留意學生在課堂的反應,並給口頭評語 -利用共同備課時間分析學生課堂表現及探討回饋策略 |
-教師 -學生 |
|
總結性評估: -量度成績 -回饋學與教 -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|
-在學期完結前評估學生在各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,主要以紙筆形式測考 -學生的評估結果可用等第或分數報告 -於考試中加入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,能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、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創造力 -考試卷引入擬題大綱指引,方便試後的試卷檢討及診斷學生在學習上的情況 -科任利用共同備課時間進行評估檢討,分析學生的表現,檢視及修訂有關的學習目標、對學生的期望、課程設計及內容、教學策略及活動,使更能配合學生的需要和能力 -向學生提供有效益的回饋和具體建議,他們知道如何改善學習 |
-教師 -學生 |
|
|
學習階段所掌握的知識和應用 |
總結性評估: -量度成績 -回饋學與教 -促進學習,提高學與教的成效 |
-利用「全港性系統評估」,幫助了解學生在第一及第一學習階段後中、英、數三科的一般水平 -分析成績及表現,並根據所得資料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計畫 |
-教師 -學生 |
|
全方位學習 |
進展性評估: -評估學生的學習經歷 |
-評估學生的學習,例如觀察態度的轉變、經驗分享、成果展示 -評估學生的演示或陳列習作 -評估學生的匯報內容 |
-教師 -學生 -家長 |
|
照顧學生學習多樣性 |
進展性評估: -提供不同程度的進展性評估課業
總結性評估: -為能力稍遜學生提供支援
|
-於評估卷中加入開放式問題,並接受合理的不同答案,以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、慎思明辨能力和創造力 -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不同程度的進展性評估課業 -在家長簽署同意書後,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 生提供支援及調適。例如: - 抽離考試,由個別老師監考 - 調整考試時限(例:最多加時25%) - 放大試卷的字體 - 調整答題形式 - 為學習能力稍遜學生於期考後提供補課及補 考的機會 - 定期收集數據及意見,檢討支援的效度 - 評估支援須按學生的情況作出適切的調整 |
-教師 -學生 |

6 .評估跟進事宜
6.1 中英兩科每次考試須記錄各部分(範疇)的得分及總分,若多於半數學生在某範疇或部份取得的分數百份比為最低,又或表現未如理想,科任老師須作出跟進,並記錄在備課表檢討及跟進欄內,數學科任會以學生做得較差的題目進行分析及建議改善方法。常識科任會以學生整體成績作一個概括分析及改善方法。
6.1 跟進形式可透過課堂講述、補充工作紙、考試跟進工作紙、課業、展示等。
25-26年度學生成績評估政策
1. 平日
因應各科組活動採用不同的評估方式如單元教學評估、口頭評估、同學互評、家長評。
2. 考試(列入成績表)
|
全年 |
第一次考試 |
第二次考試 |
第三次考試 |
|
日期 |
11月份 |
3月份 |
6月份 |
|
特別安排 |
一年級模擬試 |
|
|
|
六年級升中呈分試 |
六年級升中呈分試 |
五年級升中呈分試 |
全年總成績100%
|
一年級 |
第一次考試不佔分 |
第二次考試佔1/2 |
第三次考試佔1/2 |
|
二至六年級 |
第一次考試佔1/3 |
第二次考試佔1/3 |
第三次考試佔1/3 |
|
A |
85-100 |
優異 |
|
B |
70-84 |
良好 |
|
C |
60-69 |
滿意 |
|
D |
30-59 |
欠佳 |
|
E |
0-29 |
較差 |
|
科目 年級 |
中文 |
英文 |
數學 |
人文 |
科學 |
音樂 |
視藝 |
體育 |
普通話 |
電腦 |
|
一、四 |
9 |
9 |
9 |
3 |
3 |
2 |
3 |
不適用 |
不適用 |
不適用 |
|
科目 年級 |
中文 |
英文 |
數學 |
常識 |
音樂 |
視藝 |
體育 |
普通話 |
電腦 |
|
二、三、五、六 |
9 |
9 |
9 |
6 |
2 |
3 |
不適用 |
不適用 |
不適用 |
|
中文科 |
英文科 |
||||||||
|
分卷 |
閱讀 |
作文 |
説話 |
聆聽 |
默書 |
語文運用 |
説話 |
聆聽 |
默書 |
|
比重 |
4 |
3 |
1 |
1 |
1 |
7 |
1 |
1 |
1 |
|
考試前兩星期隨堂考 |
考試前周三第8-11節 |
考試周內 |
|
體育 |
中説 |
中文: 讀、作、默、聆 |
|
視覺藝術 |
英説 |
ENG: GE、Dict、List |
|
音樂唱歌、牧童笛 |
普通話説話 |
數學 |
|
電腦 |
二年級常識自理 |
常識/人文/科學 |
|
|
|
普通話筆試 |
|
|
|
五、六年級音樂筆試 |


Copyright © 2025. Kam Tin Mung Yeung Public School, All Rights Reserved
